维基新闻中心Wiki Sports News
WJ维基体育app免费下载董希淼专栏丨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有温度更要有制度
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,“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融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”。其中,最能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、体现金融的情怀和温度的,是普惠金融。 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事业发展,并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,凸显其重要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意义。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“普惠金融”,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,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金融服务覆盖面、可得性大大提高,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,切实感受到“有温度”的金融服务。 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,县域和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。目前,全国机构网点覆盖97.9%的乡镇,基本实现机构网点全覆盖。保险机构提供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,大病已覆盖12.2亿城乡居民,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;农林牧渔各领域农业覆盖农户1.4亿户次,提供风险保障3.7万亿元,基本实现全覆盖。 二是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,小微企业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增强。截至2023年8月末,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.7万亿元,涉农贷款余额55.0万亿元。其中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.4万亿元,授信户数为6107万户,余额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%。利率优惠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9600多亿元,支持2300多万户次。 三是普惠贷款成本持续降低,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。2023年1—8月,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.8%,较2017年累计下降3.1个百分点。金融科技发展还加速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,存款、取款、贷款、支付更方便、更快捷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工作加强,维权渠道进一步畅通,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增强。 目前,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取得长足发展WJ维基体育app免费下载,基本形成由信贷、债券市场、股票市场、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、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,其中银行业是普惠金融服务主体。 第一,大型银行是普惠金融的“压舱石”。在政策引导下,大型银行将普惠金融纳入战略规划,进行重点布局,普遍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,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。同时,坚持科技赋能,利用数字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中探索出了可行路径。同时,政策性银行是普惠金融特定领域的重要补充。 第二,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的创新力量。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创新能力突出,利用机制灵活、管理严密、服务完善的竞争优势来开拓市场,通过特色化、差异化产品竞争,为普惠金融市场带来新思维、注入新活力。 第三,地方法人银行重在服务小微、“三农”主体。城商行、农商行、农信社、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,既具有地缘、人员、亲缘优势,也具有决策链条短等“船小好掉头”优势。近年来坚守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,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、县域和农村市场普惠金融的供给。 第四,互联网银行等数字金融机构彰显新的生机。互联网银行以强大的网络平台替代实体网点,满足更为长尾化、小额化的融资需求,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力量。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,利用自身特色,与银行业务形成特色互补。 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发展水平不一,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,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着一定挑战。从自身看,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。近年来,一些打着“普惠金融”旗号而进行的金融“伪创新”时有出现,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,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秩序,影响社会稳定。同时,我国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还要有所提高,才能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普惠金融新态势。因此,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。在这种情况下,普惠金融如何做到“成本可覆盖”“风险可控制”仍有待进一步探索。此外,我国金融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,特别是信用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,信用数据存在碎片化和单一化问题,“信息孤岛”等可能影响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。 2023年10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,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,重点强调了六个方面内容,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、聚焦重点领域、发挥保险和资本市场作用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、重视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建设、统筹发展与安全等,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。 下一步,应调整优化普惠金融相关制度安排,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。 首先,从政府层面看,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夯实金融基础设施,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好条件。 一是完善并加大政策支持。普惠金融发展关系国计民生,具有政策性的一面,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。如进一步健全完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,对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;可考虑通过定向降准、再贷款、再贴现等工具,加大对普惠金融机构的定向支持,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;加快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,进一步改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和风险分担机制。 二是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。推动普惠金融各类参与主体以开放包容的精神,逐步构建整体协同、分工明晰的服务网络,打造好普惠金融生态圈。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,构建政策性金融、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、协同配合的多层次、差异化普惠金融体系,避免抛“小”追“大”、脱“实”入“虚”,避免大型机构过度下沉给中小机构带来“掐尖”和“挤出”效应。 三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。普惠金融发展重要基础是社会信用体系。以百行征信、朴道征信成立为契机,加快推进市场化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现象,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。同时,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。通过向各类机构提供更加高效、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,显著地降低运营成本。还应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法治建设,不断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。 其次,从社会层面看,应引导全面正确地理解普惠金融,避免走入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。 一是普惠金融不等于全民金融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,并不是号召全社会都去从事金融服务活动,更不是鼓励全民都投身金融创业。一哄而上、全民干金融,容易引发金融失序并形成社会问题。这是金融管理部门尤其要重视的,即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的权衡问题,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 二是普惠金融不等于慈善金融。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低收入和困难群体,而是所有人。国际经验与研究表明,仅仅依靠慈善、捐赠等公益性措施发展普惠金融,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,往往事与愿违,甚至适得其反——要么很快遇到发展瓶颈,无法将普惠性深入发展,使得普惠金融停留在表面上,这是印度的教训;要么产生“使命漂移”,形成道德风险的温床,以致危及金融稳定,这是孟加拉国的教训。 三是应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。经验表明,公民金融知识水平和信用文化状况等金融素养,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业深度和广度。从总体而言,我国金融消费者群体的金融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。应该进一步增强金融方式多元化、有效性,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培养,切实提高普惠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。 四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。商业可持续原则是发展普惠金融关键所在。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坚持“普应适度,惠无止境”原则,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和前提之上,以适当的价格提供“融资+融智”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,增强民营小微企业、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“造血”能力,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。 最后,从金融机构层面看,应以数字赋能普惠金融,打造更加健康的普惠金融新生态。 一是坚持金融科技引领。以数字普惠金融为主要发展方向,着力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,打造更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。金融机构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,持续创新产品和业务,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发展重点从“增量”“扩面”转向“提质”,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。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间合作。银行、保险、证券等金融机构应构建既密切协同合作又发挥各自优势的服务体系,形成大中小机构合理分布、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。其他机构如互联网平台,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、数据优势,积极输出产品和模式,不断降低流量和支付成本。 三是加强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。深度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WJ维基体育app免费下载、区块链等技术,创新更多数字普惠金融产品,持续提高首贷、信用贷款比例;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、批量化,不断降低运营成本,提升用户体验。同时,加快探索适合小微和“三农”业务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。